图片
【原文】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参考译文】杨朱说:“伯成子高不肯用一根毫毛去为他人谋利益,因此舍弃王位,隐居种田去了。大禹不愿为自身谋利益,以至于劳累过度,半身不遂。古时候的人要损害一根毫毛去为天下谋利益,他不肯给;把天下的财物都用来奉养自己的身体,他也不愿要。如果人人都不损失一根毫毛,人人都无须有利于天下,那么天下就大治了。”
禽子问杨朱说:“取你身上一根汗毛以救济天下,你干吗?”杨子说:“天下本来不是一根汗毛所能救济的。”禽子说:“假使能救济的话,干吗?”杨子没理他……
【释读】杨朱,字子居,又称阳子居、阳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大约生于墨子之后、孟子之前,是老子的弟子。杨朱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庄子·徐无鬼》称 :“儒、墨、杨、秉四 ,与夫子为五。”在庄子时代 ,以杨朱为代表的学说能够与儒墨并提 ,直到战国末期 ,韩非依然将杨墨并提 :“杨朱、墨翟 ,天下之所察也。”(《韩非子·六反》) 后来朱熹明确指出,列子、庄子都继承了杨朱的思想。
在不同人的眼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杨朱。其中孟子对他的批判最严厉 :“杨朱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一毛不拔”这个的成语,就出自这里。以至于只要一提杨朱 ,人们就把他作为极端自私的典型。但是 ,这恰恰是被歪曲了的杨朱。
最早正解杨朱思想的是《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吕氏春秋·不二》中说:“阳(杨)生贵己”, 指出杨朱思想的核心是“贵己”。就是尊贵自己, 可以解释为自尊、自贵、自重。贵重自己的本然之性。
《淮南子·汜论训》说得很好:“兼爱尚贤, 右鬼非命, 墨子之所立也, 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 不以物累形, 杨子所主也, 孟子非之。”可见, “贵己”也就是“全性保真”。因为保全一个完整的本性, 一个真实的自然本性, 这当然视儒家的一些道德规范为违反自然人性的人为规范, 是一种“累形”的束缚, 这是孟子所不能容忍的。不得已而辩的孟子, 却把杨朱的“贵己”曲解成了“极端利己主义”。殊不知“不拔一毛”之后还有“不取一毫”,保持原本的天性,这才是完整的全性。
贵己, 自尊自重, 实际也是儒家所强调的。《论语.宪问》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 并不利己, 而是说学道学礼为了充实自己, 是为了完善自我的人性。杨朱的“贵己”与儒者的“为己”在尊重主体方面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只在于“贵己”强调自然, “为己”强调人为。
《韩非子·显学》中说:“今有人于此, 义不入危城, 不处军旅,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 贵其智而高其行, 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轻物”即“不以物累形”,“重生”即贵重生命, 义近“贵己”。贵重生命是尊重自然的表现。这正是老子所说的“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老子·13章》) 也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中,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给予他;爱他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他。又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44章》 )都表现出“轻物重生”的思想。这大概才是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思想出发点,这种方式也是遵循人道和自然规律运行的意思,不去人为意念的干预,丢掉一些人为条条框框的约束,各人管好自己,毋庸献身献汗毛,让人们在天底下自然的洒脱生活。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也足以确证杨朱绝非是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可见重生贵己,实质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重生贵己,为遂顺人性之必要。
《庄子·逍遥游》有个故事,是尧要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举了好多例子对尧说:“……您请回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许由这个隐者,把天下给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当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和“伯成子高舍国隐耕”一样,都是杨朱思想的例证。
王安石给杨朱的“贵己”以正确理解和高度肯定。他说:“杨子之所执者为己,为己,学者之本也。墨子之所学者为人,为人,学者之末也。是以学者之事必先为己,其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则不可以不为人。故学者之学也,始不在于为人,而卒所以能为人也。”(《王文公文集·杨墨》)他将杨朱的“贵己”与儒家的“为人”统一起来,认为杨朱“为我”“贵己”的最终目的在于济人利己。
王阳明的入室弟子朱得之在《列子通义》中注曰:《杨朱篇》的主旨就是提倡天真不凿的自然之性。尽管孟子声称,只要是批评杨、墨者都为孔子的传人,但朱得之明确表态不批杨朱,而要真正把握杨朱思想的本旨,会其心而通其意。他指出,如果想读懂《列子》书,了解杨朱的思想,便切不可为其辞所束缚。
对于杨朱的自然顺性,朱得之赞曰:“名之虚实,皆非所尚,惟贵适性而已……从心而动,不违自然,从性而游,不逆万物,至圣之德,何以加此。” 依随自己的心意,顺乎自然,不违背万物之理,人生苦短,与其为外物所束,自苦身心,不若放开胸怀,抛却名利,逍遥自在。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