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长城脚下的古北口寒风呼啸,日军的铁蹄正朝着这座军事要地疯狂碾压。彼时,侵华日军集结重兵,带着飞机、坦克和重炮,扬言要“三天拿下古北口,打通进军华北的门户”。长城沿线的炮楼成了抵御敌人的最后屏障,而在最前沿的“帽儿山”炮楼里,七名中国士兵正握紧手中的步枪,准备用生命捍卫脚下的土地。
这七位勇士,来自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二十五师一四五团,领头的是班长王润波——一个刚满22岁的四川小伙子,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却有着远超年龄的沉稳。其余六人里,有曾在东北军扛过枪的老兵,有从河南农村来的壮丁,还有刚放下锄头、拿起枪杆的青年。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在战前互相拍了拍肩膀:“咱是中国人,就算死,也得死在长城上!”
3月10日清晨,日军的进攻开始了。先是十几架飞机轮番轰炸,炮楼顶端的瞭望塔瞬间被炸毁,碎石和尘土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紧接着,日军的坦克朝着炮楼发起冲锋,履带碾过长城的砖石,发出刺耳的声响。王润波趴在炮楼的射击口,瞄准坦克的观察窗扣动扳机,子弹却被坚硬的装甲弹开。
“用手榴弹炸履带!”老兵李福吼着,抓起一颗手榴弹就往炮楼外扔。可日军的火力太猛,手榴弹还没落地就被机枪打飞。眼看坦克越来越近,王润波突然站起身,抱着一捆手榴弹就冲出炮楼——他要跑到坦克底下,和敌人同归于尽。战友们想拉住他,却只抓住了他衣角的一块碎布。
“班长!”新兵小周哭着喊,可王润波的身影已经冲进了硝烟里。一声巨响后,日军的坦克停住了,履带被炸得粉碎。可没等大家喘口气,更多的日军步兵朝着炮楼冲了过来,密密麻麻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打在炮楼的墙壁上,留下一个个蜂窝似的弹孔。
剩下的六名勇士没有退缩。他们把炮楼里的桌椅、木箱堆起来当掩体,轮流趴在射击口还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捅;刺刀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断了,就捡起地上的石块往敌人头上砸。老兵李福的胳膊被子弹打穿,鲜血染红了衣袖,他却咬着牙说:“别管我,守住炮楼,就是守住咱们的家!”
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炮楼的墙壁已经被日军的炮火炸得摇摇欲坠,七名勇士也只剩下三人。小周的腿被炮弹碎片划伤,只能靠在墙角,用仅剩的一颗手榴弹对着自己的胸口——他早就想好了,要是敌人冲进来,就和敌人同归于尽,绝不当俘虏。
傍晚时分,日军终于突破了外围防线,朝着炮楼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传来了中国军队的冲锋号——援军到了!可炮楼里的三名勇士,却再也没能等到援军的到来。当战友们冲进炮楼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幕:李福趴在射击口,手里还紧紧攥着断了的枪托,胸口插着一把日军的刺刀;小周躺在地上,手榴弹的引线已经拉开,却还保持着瞄准的姿势;另一名战士,则靠在炮楼的墙壁上,嘴角带着一丝微笑,仿佛在说“我们守住了”。
战后,战友们在炮楼里找到了七勇士的遗体,他们把勇士们合葬在古北口的长城脚下,墓碑上没有过多的文字,只刻着“七勇士之墓”五个字。当地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事迹,自发地带着酒和馒头来扫墓,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家里的孩子听:“当年,就是这七位好汉,用命守住了咱们的长城,挡住了小鬼子!”
如今的古北口长城,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游客们沿着砖石铺就的台阶攀登,欣赏着壮丽的山河景色。可很少有人知道,80多年前,曾有七位普通的中国士兵,在这座炮楼里,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没有留下太多的姓名,甚至有些人生平都无从考证,可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什么是“民族脊梁”。
当我们站在长城上,眺望远方的山河时,别忘了古北口炮楼里的那七位勇士。他们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束微光,却照亮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道路。这份铁血记忆,不该被时光淹没;这七位勇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因为他们,用生命续写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千年壮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致伟大胜利#
炒股配资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