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清明那天,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会要人命。谏官周衡被推出午门砍头时,整个朝堂鸦雀无声。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就因为晚回一天,脑袋就搬家了。
可真就是因为晚了一天吗?那些跟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心里跟明镜似的。周衡的死,早在几个月前他开口说那番话时,就注定了。
一句话惹的祸
洪武十三年夏天,朱元璋下令减免江南五分之一的税。江南百姓高兴坏了,大街小巷都在夸皇上英明。
谁成想,没过几个月风向就变了。洪武十四年正月,北元的乃儿不花带着几万骑兵南下。朱元璋要派徐达他们出兵,可粮草不够。这会儿正是寒冬腊月,田里啥也没有,上哪儿弄粮食去?
朱元璋急了,想出个”高招”——把江南刚减的那五分之一税给收回来。
满朝文武听了都不吭声。天下都是皇上的,税收多少还不是他一句话?再说了,补收点税总比元朝那会儿强多了。
就在朱元璋准备拟旨下发时,周衡站出来了。
“微臣启禀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整个大殿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众人顺着声音看过去,竟是新科进士周衡。这位老兄刚中了进士,被朱元璋看中当了右正言。说白了,就是专门给皇帝挑毛病的谏官。
周衡上前一步:“陛下之前减税,百姓感激涕零。可现在收回减免的税,那不是失信于民吗?这是前元失国之举啊!”
说完还搬出孟子”君舟民水”那一套,对着朱元璋一顿说教。他越说越来劲,压根没注意到朱元璋脸都铁青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你说得对,就这样吧。”
周衡大喜过望,跪地谢恩。他以为自己进谏成功了,心里美得不行。
可站旁边的老臣们脸色都变了。他们太了解朱元璋了。表面说”你说得对”,心里指不定憋着什么呢。
周衡啊周衡,你不知道这时候正是胡惟庸案刚完的节骨眼。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刚杀了胡惟庸,废了丞相,把权力全抓手里。你这会儿跳出来唱反调,不是找死吗?
胡惟庸这个工具人
说起胡惟庸,这人其实挺可怜的。他就是个被利用的棋子,到死都不明白咋回事。
胡惟庸是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这人能力一般般,在那帮能人异士里头压根排不上号。可他运气好,抱上了李善长的大腿。
李善长跟刘伯温的浙东集团斗得头破血流,实在顶不住了,退居二线。可总得找个人接班吧?李善长相中了胡惟庸。为啥?因为这人没威望,又是老乡,好控制。
洪武六年七月,胡惟庸稀里糊涂当上了右丞相,没多久又升左丞相。权力这东西,真害人。胡惟庸膨胀了,觉得自己了不起了。
说到这儿得提提刘伯温。朱元璋当年问刘伯温,胡惟庸能不能当宰相。刘伯温说,这就跟让劣马拉车,车迟早得翻。
胡惟庸听了能不记恨?后来刘伯温告老还乡,胡惟庸指使人诬陷他占风水宝地。朱元璋表面没治罪,但扣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一想,在家反而更危险,干脆回京城算了。
洪武八年,刘伯温感冒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看病。刘伯温吃了药后,肚子里长出拳头大的硬块,没多久就死了。才六十五岁。这位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谋士,就这么憋屈地走了。
刘伯温死后,胡惟庸更没顾忌了。生杀大事不上报就自己决定,对自己不利的奏章直接扣下。想升官的都往他家跑,送钱送宝贝。
按理说朱元璋不可能看不见。可奇怪的是,他就这么看着,啥反应都没有。
为啥?因为朱元璋在等。等一个能让他名正言顺动手的理由。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派使者进贡,胡惟庸居然不报告朱元璋。太监看见了,赶紧进宫说了。朱元璋火了,把胡惟庸和汪广洋一顿骂。
胡惟庸慌了神,跟汪广洋把责任推给礼部,礼部又推回来。朱元璋更怒,把相关的人全抓了。一查发现汪广洋家有个小妾,是没入官的官员家属。按规矩这种人只能给功臣家,文臣咋能要?顺藤摸瓜,查出胡惟庸和六部官员都贪了公家财物。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的义子涂节突然告发他谋反。胡惟庸有没有真谋反?这事到现在都说不清。但朱元璋管不了那么多,立马下令严审。
没几天,胡惟庸、陈宁、涂节全被砍了。胡惟庸还被灭三族。
这还没完。接下来几年,朱元璋不断以胡惟庸案为由头杀人。啥”通倭”啊,“通虏”啊,罪名越编越多。太师李善长被家奴告发跟胡惟庸有往来,一家七十多口全被杀。吉安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也没逃过。前后三万多人丢了命。
朱元璋的真正目的不是杀胡惟庸这些人。他要借这个机会废掉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了中书省,分权给六部。秦汉以来一千六百年的丞相制度,就这么没了。
这才是朱元璋想要的。他从一开始就看不惯丞相这个职位。凭啥?天下是我老朱拿命换来的,凭啥要分权?哪怕累死,也不能把权力分出去。
可废丞相这么大的事,总得有个说法吧?胡惟庸就是那个背锅的。朱元璋故意纵容他,让他嚣张跋扈,等时机成熟一把抓住,然后说:你看,这些丞相都啥货色?还是别要这职位了。
从此六部直接听皇帝的。表面看权力分散了,实际全在皇帝手里。
朱元璋还立规矩:以后子孙不许再设丞相,谁敢提就是死罪。
就在这节骨眼上,周衡跳出来反对皇帝的决定。他说啥”朝令夕改”,说啥”失信于民”。这不是打朱元璋脸吗?这不是挑战刚建立的绝对君权吗?
所以周衡必须死。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在错误的时间说了错误的话。
那场要命的雨
清明时节,周衡请假回无锡祭祖,申请七天假。朱元璋批了六天,说无锡离应天近,不用七天。
周衡心想六天就六天吧,路上快点应该来得及。他祭完祖准备回京,谁知半路下起了暴雨。雨下了好几天,道路全成了烂泥,根本走不了。
周衡急得团团转,可有啥办法?雨停后他立马上路,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是晚了,第七天才到京城。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冷冷地问:“你得了几天假,用了几天假?”
周衡如实回答:“得六天,用七天。”
“欺君!大不敬之罪!”朱元璋暴怒。
周衡想解释遇到了大雨,话没说完就被打断。朱元璋翻起了旧账:“你说朕朝令夕改,是在学元朝亡国之举。那你失信于朕,又该是什么?”
“朕不信于天下,汝不信于天子!”
周衡彻底明白了。他不是因为晚了一天而死,是因为几个月前那番进谏。
“推出午门,斩!”
周衡被拖了出去。午门外,刀起头落。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就这么没了。
消息传回朝中,满朝文武心惊肉跳。大家都明白,这是杀鸡儆猴。朱元璋在立威,告诉所有人——这个朝廷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他的声音。谁敢挑战,周衡就是下场。
从这天起,大臣们更小心了。每天出门前跟家人告别,晚上回来相拥而泣,庆幸又活过一天。原本应该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朝堂,变成了恐怖场所。
无处不在的眼睛
胡惟庸案后,朝堂气氛变了。大臣们走路都轻手轻脚,说话小心翼翼。可还是有很多人莫名其妙丢了命。
为啥?因为朱元璋有眼线——锦衣卫。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设立锦衣卫。一开始只是护卫队,后来变成了监视百官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想抓谁抓谁,包括皇亲国戚。抓了还有自己的监狱,想怎么审就怎么审。
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谁是锦衣卫。身边那个老实巴交的小吏,街角卖包子的老头,府里新来的仆人,都可能是眼线。
宋濂有次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朱元璋笑着问:“昨天喝高了吧?来了啥人?吃了啥菜?”宋濂照实说了。朱元璋拿出一张画,画的正是宋濂家昨晚的酒宴,谁坐哪儿,摆的啥菜,清清楚楚。
宋濂吓出一身冷汗。他家里有锦衣卫眼线,自己压根没发现。要是刚才说了假话,脑袋就保不住了。
还有个叫钱宰的官员更倒霉。他下班回家,随口吟了句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就是抱怨上班早,想退休睡懒觉。
第二天朱元璋就问:“你诗写得不错,'嫌'字改成'忧'字咋样?”
钱宰当场跪了。他昨晚吟诗时屋里就他自己,朱元璋咋知道的?
这种无处不在的监视,让整个朝廷笼罩在恐怖中。大臣们上朝前跟家人告别,下朝能活着回家就谢天谢地。在家说话都得小心,谁知道有没有人偷听?
好端端的朝堂,被朱元璋搞成了人间地狱。当官本是光宗耀祖的事,现在成了高危职业。“学而优则仕”?还不如种地,至少命能保住。
洪武一朝,光是因为各种案子被杀的官员就好几万。胡惟庸案三万多,蓝玉案一万五,空印案、郭桓案哪个不是血流成河?
这些大案背后,锦衣卫都发挥了作用。他们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整个朝廷罩住。朱元璋坐在金銮殿上,对下面的大臣一清二楚——你昨天见了谁,说了啥,做了啥,我都知道。
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大概就是朱元璋想要的。他从放牛娃打拼到皇帝,经历了太多背叛。所以他不信任任何人,要把一切抓在手里。
可这种不信任,也让朝廷变病态了。大臣不敢说真话,只会唯唯诺诺。真正有才能的人,要么被杀,要么装傻充愣混日子。
谏官本来是给皇帝挑毛病的,现在成了摆设。谁还敢”正义直言”?周衡就是榜样。说了真话,死得不明不白。
洪武十四年那个清明,周衡因晚归一天被杀。这不是偶然,是必然。在朱元璋打造的新秩序里,任何不听话的声音都会付出生命代价。
周衡只是开始,绝不是结束。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有多少人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丢了性命?朱元璋建立的这套恐怖体系,到底是巩固了江山,还是埋下了祸根?你怎么看?
炒股配资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