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育儿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是如何考虑的?2025年之前出生的孩子可以享受到这项优惠吗?什么时候领?还有哪些惠民政策?这场发布会说清了。
图片来源:国新办官网
Q1:育儿补贴制度体现哪些原则?
分区域、一孩也纳入补贴对象 育儿补贴制度体现4个原则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14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介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育儿补贴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公共政策,涉及千家万户。根据《实施方案》,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补贴对象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至其年满3周岁。
展开剩余88%育儿补贴按年发放,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育儿补贴申领人是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主要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以线下申请。
育儿补贴发放渠道为申领人或婴幼儿的银行卡或其他金融账户。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实施育儿补贴制度,体现了以下4个原则:
一是改善民生、惠民利民。育儿补贴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放育儿补贴“看得见”“摸得着”,有助于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具体实践。在发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是统筹衔接、保障公平。育儿补贴不分城乡、民族、区域,也不分一孩、二孩或者三孩,实现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确保符合条件的婴幼儿平等享受补贴待遇。
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育儿补贴制度统筹考虑人口发展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补贴范围和标准,确保财政可负担、政策可持续。量力而行才能行稳致远。
四是安全规范、简便易行。育儿补贴申领最大限度精简材料、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方便群众。通过全国统一的线上申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一次办,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可以通过线上申领。在推行线上申领的主渠道下,同步做好线下服务工作。同时,严格资格审核,加强绩效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切实把好事办好。
Q2:2025年之前出生的孩子是否可以享受到育儿补贴?
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婴幼儿均可领取育儿补贴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介绍,对3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主要考虑是,0~3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家庭养育特别需要支持的重要时期。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生育支持,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发展阶段和财力状况,育儿补贴制度覆盖3岁以前的婴幼儿养育阶段。
根据《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同时,育儿补贴的发放对象也包括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的不满3周岁婴幼儿,这部分婴幼儿按照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也就是说,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都可以领取育儿补贴。
Q3:财政部在保障育儿补贴制度落实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财政部今年初步安排育儿补贴补助资金预算900亿元左右
今年,中央财政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用于补助育儿补贴。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表示,按照部署,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
Q4:育儿补贴什么时候可以申领?如何申领?
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育儿补贴制度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国家和各地已经完成了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正在进行全流程测试。各地组织配备工作力量,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王海东表示,育儿补贴主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线上申请。同时,我们也保留了线下办理渠道和人工服务,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线上申领的群众,可到婴幼儿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大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办理渠道。
王海东表示,另外,为方便群众申领,我们采取了相关便民措施。
一是最大限度精简申领材料。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大数据比对校核。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最小必要”原则,让“数据多跑路”,让大家尽量少地提交材料,大家申领时只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证明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材料。
二是拓宽申领渠道。我们依托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设置育儿补贴申领专区,同时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服务平台开通了育儿补贴申领入口。
这些渠道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常用的,可以便捷操作的。大家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使用手机线上便捷办理,实现育儿补贴申领“不出门、随手点、轻松办”。
Q5:中国如何评估政府在提高生育率方面的努力是否成功?
国家卫健委: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特征明显。为了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我国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是一个慢变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育儿补贴在内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的作用需要长期观察,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持续跟踪、全面评估。国际经验表明,生育支持需要多维度政策同向发力,形成系统性支持。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人口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完善人口监测体系,加强政策成效评估,同时也加强政策储备,不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Q6:地方政策如何与国家政策衔接,地方标准较高的还能不能发放?
育儿补贴地方标准如更高 评估备案后可继续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的政策,取得积极成效。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出台后,要加强政策统筹,地方政策要规范有序衔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则和考虑:
首先,国家建立制度,各地按照执行。国家全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实现了全国全覆盖,同时确定了国家基础标准,也就是每孩每年3600元。对于之前没有育儿补贴政策,或者补贴范围较小,或者补贴标准低于国家的,要按国家补贴的范围和基础标准统一实施,实现政策均等化覆盖,体现政策的公平性。
其次,做好政策衔接,保障群众利益。对于各地之前已经实施的育儿补贴政策,地方要制订具体的政策衔接方案,确保本地政策和国家制度有序衔接。在此过程中,要切实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地方此前补贴标准高于国家基础标准的,按规定做好评估和备案工作后,可以继续执行。
第三,强化政策统筹,增强可持续性。《实施方案》明确,各省份在地市级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地区差异较小的省份也可以在本省份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也就是说,育儿补贴政策要至少在地市级层面进行统筹。提高政策的统筹层次,有利于避免政策碎片化,切实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Q7: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将一孩纳入补贴范围有何考虑?
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孩家庭是育儿家庭的主体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介绍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将一孩纳入育儿补贴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一孩家庭是育儿家庭的主体。我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当中,一半以上都是一孩,所以将一孩纳入补贴范围,实现育儿补贴制度的广覆盖,能够全面惠及育儿家庭;
第二,生育是一个家庭的大事。生育一孩是家庭生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特别需要支持的关键阶段,所以给一孩发放育儿补贴,可以改善家庭的生育体验,减轻家庭的养育压力,也有利于家庭的再生育考虑。
Q8:现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事关产假、托育服务、住房保障等 育儿支持政策措施一览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了4个方面13项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
经济支持方面,多渠道降低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并将扣除标准提高到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提高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
时间支持方面,进一步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均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
托育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推进托幼一体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等多种方式的托育服务。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托位数已达到千人口4.08个。
妇幼健康服务方面,推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扩大分娩镇痛服务覆盖范围,持续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
在教育支持方面,各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入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帮助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不少地方出台实施了多孩子女同校政策,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
在住房支持方面,各地多渠道拓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帮助解决住房困难。一些地方提高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等。
资料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实录
编辑 常江
校对 卢茜
发布于:北京市炒股配资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