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大概就是混乱不堪的场面,皇帝如流水线一般,但凡有点权力的人都不愿甘于人下,挤破头也要获得一张皇帝体验卡,统治的地盘更是说变就变。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像狗皮膏药似的国家,周边的国家地域一个接一个地易主,而他却不动如山,始终紧紧贴在山西太原城,没错,这个国家便是北汉。
北汉皇帝称自己继承的是大汉政权,可就算在他的巅峰期,地盘也不过十州之地,人口不足40万,军队更是少得可怜,只有区区3万人。
但更令我们想不到的是,他就是凭借着这点微薄的家底居然扛住了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两位雄主的轮番攻击而屹立不倒,这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奇迹呢?
首先当属其独特的地缘环境,这充分展现了北汉作为弱者的生存智慧。北汉处于四险之地,东面有太行山脉阻隔,西面有黄河的吕梁河谷,南面有雀鼠谷,北面则扼守着雁门关。
各位是否读到此处都觉得这些地方险要异常?是的,确实如此。这也就注定了它的易守难攻。
太原城池那是相当坚固,自晚唐以来,经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等割据势力的苦心经营,太原城可谓是固若金汤,北汉在依托太原城建立后,深知其地的重要性,又多次加固,其城防坚固程度可想而知。
后周世宗柴荣在公元958年率领大军亲征到此,也因为此地崇山峻岭,行军困难,致使大军兵临城下之时粮草几乎已经耗尽,最终无功而返。
除了地理位置优越之外,北汉的乌龟政策也是玩得炉火纯青,每当敌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太原城下之时,北汉就烧毁掉城外周边的粮草,拆毁掉护城河上的浮桥,挖出巨大的“护城坑”,即使打出一记“七伤拳”,也在所不惜,也要坚守不出,施行乌龟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9年亲征北汉,到达太原城附近时被北汉的应付方法震惊到了,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见招拆招,宋太祖命令兵士抢修被毁掉的桥梁,填补坑壕,这一套流程下来,宋军已经“死者数千”。
但赵匡胤也顾不得这许多,既然崎岖路况基本修复,就下令强攻,可太原城坚固异常,宋军几次攻打除了损兵折将,一无所获。想必赵匡胤本人也对太原城防早有耳闻,见强攻不成,立马换计划B,改用水淹太原城。
眼看大水已经在城池下方冲出了一个大缺口,破城有望。不想从哪里飘来了一个大木头桩子不偏不倚的正好挡住那个缺口,给了北汉军队修补城墙的时间。试想不是出现这种突发状态,太原城早就被水淹没,北汉也就被拿下了。
写到这还想起来了一个小插曲,虽然不一定能左右这场战局,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天不灭北汉。北汉军中有一个叫郭无为的人,他早就想归降宋朝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此次宋朝大军压境,他认为机会总算是来了,于是他向北汉皇帝谎称要率军迎敌,北汉皇帝原本想用拖的办法,拖垮宋军,但又觉得郭无为诚意满满,于是就挑选了精兵千余人,亲自送他出城,并给他配备了刘继业和郭守斌辅佐,希望他马到成功。
可谁曾想,方才出城时还晴空万里,如今陡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刘继业的战马受到惊吓,不能如约前行,只好回到城中,郭守斌作为禁军高官竟然在关键时刻迷了路,最后郭无为身边只剩下了十几名亲信,他不得已取消了归降计划,可回到城中却东窗事发,被北汉皇帝所杀。这次战役中有记载的北汉唯一不安定因素也被消灭掉了,真可谓是天不灭北汉。
宋太祖拿不下北汉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忽略了契丹的援军。北汉与契丹多年相处实际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与默契。这主要归功于北汉的外交智慧,他把契丹尊为叔叔,换来了契丹的战略物资资助,北汉每个新君登基势必派人向契丹请求册封书,北汉的低姿态“感动”了契丹,换来了契丹的军事援助。
此次赵匡胤亲征其实是两路设防,目的就是打击契丹的军事援助。虽然赵匡胤起初战事十分顺利,不过契丹军还是分散了宋军的战斗力,赵匡胤看到了水土不服的宋军被腹泻折磨,坚固的太原城久攻不下,以及接连不断的契丹援军,知道这次亲征注定劳而无功,这才下令连夜撤围。
要知道单靠北汉自身的军力是断断敌不过宋军的铁蹄践踏的,破城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可有这么多对宋军的不利因素在,赵匡胤也只能徒叹奈何。北汉为契丹的军事缓冲区,而契丹则为北汉的鼎力靠山,两者共生共存的关系也让北汉又苟活了许多年。
以上大多是从北汉的角度说的,至于柴荣和赵匡胤为什么接连在此铩羽而归恐怕也离不开自身的原因,柴荣和赵匡胤当时所处环境并不允许他们专心致志攻打北汉一国,还要提防南面的南唐和后蜀等国从背后偷袭自己,造成自己多线作战,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战功平平的宋太宗赵光义可以在太平兴国四年发动北征并顺利拿下北汉的原因,那个时候的大宋王朝统治区域内也就只剩下了五代十国中的这一个国家了,钉子户北汉又如何能够禁得起举国之力的压制?
当北汉都城太原竖起宋军大旗的那一刻,这座古城也在赵光义的愤怒下化为了历史的尘埃,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炒股配资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